台灣彈簧工業從「0~800」一路發
萬昌公司董事長 張楠昌
民國八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
殖民地的悲情時鐘內的「發條」
清光緒二十一年(西元一八九五年,民前十七年)中日甲午戰役,敗於日本,台灣遂為日本所割據,淪為日本殖民地,有關政治的、經濟的,都由日本人所掌控,社會的、文化的逐步逼使向殖民帝國日本認同,以台灣人日本化與台灣人日本人化為目標。至於工業方面只開發一些人力密集之工業,如製糖、製鹽、林場等,利用台灣資源生產後銷往日本,並以殖民地為根據地,謀向世界經濟進行帝國主義的發展。而以台灣人民的血汗卻只能換取蠅頭小利而已,在當時農業社會之需求,民間則依照中國古老方法,以火爐、風鼓、青炭為俗稱「打鐵店」的工廠,打造農具、木工具、泥水工具等大小鐵器,而家庭工業則以紡絲和紡織為業,其紡絲機是以木架支著搖輪(用木條、竹條、繩做成)放置於地上工作,而紡織機係以木材為架構,用腳踏動經線,用手穿梭緯線,其他機器工廠都以簡易之設備和工具,靠人的頭腦和雙手而從事為之。這就是走過從前,台灣被日本統治下的生產行為;台灣工業體質不良的原因,也就是受到前述政治環境影響,當時除了知道時鐘內的發條,「彈簧」這個名詞似乎很少見之字彙,目前仍有人稱「彈簧」,為「發條」或「弓仔」,上緊「發條」也正是殖民地的悲情。
彈簧工廠的濫觴 飲水思源不忘本
民國三十八年(西元一九四九年)大陸淪陷,政府撥遷來台,工商界也隨政府相繼來台,重振旗鼓,其中有自上海帶來紡織廠在台繼續生產,由於紡織機上之彈簧配件,如螺旋彈簧、引伸彈簧、扭力彈簧,葉片彈簧等等使用量多。又台灣光復後,政府遷台勵精圖治,工商業日漸振蘇,當時工業才開始起步,所需彈簧,大都到「廢鐵街」(今遠東戲院後面,承德路一段)揀選自拆船拆車的舊彈簧,把長的剪成短的,將短的拉成長的,一條不夠長接兩條,以這樣充作代替品使用,終究違背物理原則,無法使用機械式構造達到應有功能。隨著需求的增加,其規格和數量已無法適合需求,市場上之供需日趨見絀,當時由上海遷台之紡織廠內技工,腦筋動得快,首先開設的是「豫康鐵工廠」(創辦人不詳),從事專門彈簧製造,當時並沒有做彈簧用鋼線,只好用報廢的鋼纜解開使用,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,此乃屬於專業性彈簧工廠的濫觴。之後有洪士欽先生開設之「中國彈簧」,繼之為「三友彈簧」,「安泰彈簧」,「信國彈簧」,「中和彈簧」,「奇新彈簧」,「長益彈簧」,「三光彈簧」,「新興彈簧」,「瑞豐彈簧」,「信榮彈簧」,中部的「成興彈簧」,「安豐彈簧」,南部的「台南彈簧」等老店號都是五零年代為彈簧工業拓世貽統的創業前輩(以上老寶號為孔瑞昌先生口述提供,如有列舉遺漏之前輩,敬請見諒),所謂木有本,水有源,千支歸一本,萬派總同源之法度和真理,自古以來,永植人心,都懷著「飲水思源」,「不忘本」之美德,撫今追昔,「欣看,漸映千峰出,遙分萬派流,目前台灣八百多家彈簧工廠,都與前述老店號之派流」,息息相關,吾人對這份傳承的精神和滋潤的德澤,深表敬佩和懷念。
自動機器誘因薄弱 雙手萬能袖裡乾坤
在當時封閉的社會,缺乏資訊的普及,在其現實環境裡,一切生產設備,只有因陋就簡,各本手腦之功力,其製造過程和製造用之機工具,均列為工廠機密事項,凡在工作場區入門處都有寫著「工廠重地,謝絕參觀」或「工廠重地,非請莫入」,「嚴禁參觀」等警示標語,以防君子擅入偷竊機密,其實當時大彈簧都以車床捲作,小彈簧以手搖攻牙機捲作,而後,在熟能生巧之驅使下,不斷改進,仍停留在半自動構造之生產方式,想要突破此一窼臼,必須採用自動化機器,然而衡量當時的需求和投資環境以及報酬率之綜合研判,其採用自動機器之誘因非常薄弱,在現實的情況下,唯有將就現實,得過且過之心態,仍舊靠雙手萬能袖裡乾坤,造出各式各樣之彈簧,作業人員雙手都生胼胝,這是經驗的累積,可說耐盡艱辛,其勤勞敬業之表現令人感佩。
洪煥燡之卓見 引進台灣第一部自動機器
由於時代的轉變和科技之進步,諸多產物,推陳出新,不斷出現,例如三十多年前,原子筆之出現,原先為單色自動式,彈簧用一條,而後變為雙色自動式,彈簧用兩條,再變為三色自動式,彈簧用三條。為了節省用電、日光燈大發利市(燈座每個用兩條彈簧)每支日光燈用兩個燈座四條彈簧,原為一組一支變為一組兩支。又按鍵開關大都使用於電風扇,由一鍵變為二鍵三鍵,又變為六鍵。又電鍋問市後接著電熨斗的出現,其電源花線每條一支彈簧。而後計程車和機車等之出現,帶動了工業界好的景氣,彈簧大量的需求,以致時勢所逼,再窮則變的信念下,於民國五十四年(西元一九六五年),當時頗負盛名「中和彈簧」負責人洪煥燡先輩之卓見(已故)投資自日本引進台灣第一部全自動機器(日本織政機械株式會社製造),對於那部陌生的機器進駐工廠後,洪老闆與廠長林富雄(今勝大彈簧董事長),為了摸索機器操作,夙夜匪懈,如遇到瓶頸無法突破,廢寢忘食是常事,半夜裡想到或悟到道理,馬上起來操作,當時筆者為「中和彈簧」之經理,深知林富雄廠長沉著面對新的挑戰,所表現的信心和毅力,困難都能一一破解,順利試車成功。從此台灣彈簧業生產進入全自動之新里程碑。
爭城以戰不計成本 聯營公司勞燕分飛
台灣有了第一部自動機器投入生產行列,使原本明爭暗鬥的業者,人人更顯得有朝不保夕的憂患意識,家家整軍經武,非以堅甲利兵無以固守城池,為此,「奇新彈簧」,「新興彈簧」,相繼進口自動機器投入自動生產行列,其實市場目標是有限的(當時情況),為了要維持機器運轉不輟的產量,你爭我奪,競爭激烈,市場上頓時興起了戰國風雲,正如孟子離雲篇說:「爭地以戰,殺人盈野,爭城以戰,殺人盈城」,以不計成本的投入苦戰時刻,後經營者冷靜思考,悟到了進口自動機器是「為利潤而工作,而非為工作而工作」經過一段時間之協調,達成同意走向聯合經營方式,由「中和、奇新、新興」等三家各出一部自動機,租賃工廠,集中一處生產,才平息了競爭的局面(筆者當時參與協調和合夥規章之起草工作),曾幾何時,好景頓消,後來「長益」,以及中南部相繼進口自動機器,影響了市場長,三家聯營公司,還是遭到勞燕分飛,各奔前程的解體命運。所謂有競爭才有進步,同時激發了專業彈簧機器之開發成功,當時首推「新東振機廠」廖老闆有那股研發的毅力和勇氣,令人敬佩,從此與彈簧工廠相輔相成,帶動台灣彈簧業之發展。
第五期經濟計劃 奠定成長的基礎
政府自民國四十二年起實施經濟建設四年計劃,積極從事經濟開發,擴展出口貿易,各業均獲有長足發展,而國際收支也有顯著的改善,在第五期四年計畫內,由於工業繼續蓬勃發展,出口貿易的高度成長率,平均每年高達百分之十以上,在以往二十餘年的努力,使我國不但擺脫了落後經濟的局面,而且奠定了自力成長的基礎。
掌聲下被肯定的行業 「彈簧工業」未來的希望
因此在這時代背景和經濟發展有利之環境,激發了工商業投資意願,彈簧業因勢利導,在國人寧為雞頭,不為牛後的創業觀念,同業不斷繁衍言,不斷的成長,從沒有到有很多,目前台灣各地都有彈簧工廠,使供需市場有了互益作用,在我們周遭所見,因彈簧功能而提高它的附加價值之物品,比比皆是,不愧為「國老」(甘苦)之尊稱。然而我們彈簧業歷經四十年默默耕耘,對國家社會之貢獻,自認有資格在國人為外匯存底界第一之掌聲下,被肯定的行業。經三十多家同業,同心同德,依法向政府申請在「分業標準」,增列「彈簧工業」,經政府於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九號「修正增列」,並刊載於「總統府公報」第五七五六號,「彈簧工業」從此正名,這份歸屬感對我們業者ˊ偶正面之作用,正是肯定「彈簧工業」過去的成就和給與未來的希望,筆者於「台灣區彈簧工業同業公會」成立大會時,曾呼籲同業:「為了接受未來科技的挑戰,時代越進步,彈簧越重要,我們必須更新設備,加強研究發展,提高品質,以科學的管理方法,全面提升「彈簧工業」,向國際水準看齊!因此我們必須摒除囿於一隅的心態,勇敢的面對現實,跨出那框框,立足台灣,宏觀世界,把我們的智慧和優良的產品,推向世界每一個角落,這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,希望大家共勉之!
擁有八百多家的族群 讓明天會更好
所謂「創業維艱,守成不易」,這句名言,警惕個人事業如此,國家大業亦復如此,我們於今,事業有成,除了應當感懷上一輩先進,過去披荊斬棘,開創事業,慘澹經營,無怨無悔,牽我們的手走上這平坦的大道。同時更感念政府過去經濟計劃政策的成功,使整個國家經濟的繁榮,工業的進步,科技的發達,也滋潤了我們彈簧業,由沒有到目前擁有八百多家的族群,這份得來不易之成果,我們應當珍惜它、愛護它,並發揚光大,讓明天會更好,尤其希望國家更安定,社會更繁榮,生活品質更提升,相信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。